“黄渊青:行动者的逻辑”个展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特别展出了跨越多年的手稿作品。

黄渊青,1963年生于上海,198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1987-1989年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绘画系,并长期生活、工作于上海。
“抽象艺术在中国是否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线索难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中国都市摩登样板的上海,在现代文化艺术小生境的营造上提供了不断被讨论的独特经验。”策展人王晓松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渊青尝试从现代思维的角度理解书法的内在意志,并将书法经验植入抽象创作,以“写”代“画”,持续探索书写性线条表现力。
2005年前后是黄渊青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时期。此前,他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一系列既定图形的变奏式研究,如三角、椭圆、心形、梯形以及不规则多边形等。这些图形都有着被多次描绘的边缘线,或实或虚,或轻或重,在点与线、方与圆等韵律中渐次生长,暗藏着他对书法艺术内在秩序的心得和隐喻。此后,他的用笔越来越奔放恣肆,图形的边缘线逐渐消失,融化在一片书写式线条的海洋之中,笔触疏狂不羁、节奏跳荡激越,汇合出一种以杂糅各类书体为骨,以色彩和空间为肉的全新抽象艺术形态。
展览学术主持李旭在“重叠的书写空间——黄渊青作品评述”中提到,书法艺术中向来有“笔笔相生”的说法,这种象征性的表述意味着毛笔在纸面上的每一次运动都是息息相关进而气脉贯通的,甚至可以说,入锋出锋、提按转折等书写的过程其实是环环相扣的,既有书写者的意在笔先,也有书写过程中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在黄渊青的自述中,可以间接地领会到这种被他称为“真相”的偶然性。他曾在笔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表达成为自然而然的呈现,而不是意志控制的结果”。创作过程中,他刻意减少主体意志的地位,让绘画逐步回归视觉本能的需要,让下意识的感觉引领画笔。“让再现和表现尽可能远离,自我才有可能被尽量地放大出来,最终达到呈现的目的。”
王晓松说:“此次展览,我们选择一些代表性作品并将它们与可追溯的思考‘动机’关联起来,呈现黄渊青以艺术为媒介不断‘试错’的过程和所采用的艺术策略,把艺术家的个人行为纳入一般抽象艺术的框架内审视。”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养老投资基金为什么是FOF
岁月匆匆。在人生长河中,我们常常被时间裹挟着奔跑,往往忽略了对未...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我国数字经济规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以下称《报告...
发布“352”服务蓝图中国太保升级大健康战略
竞逐大健康市场,不少机构已经提前布局抢占赛道,打造未来发展第二曲...
iPhone16Pro系列确认6.3/6.9英寸
,此前已经有多方传闻称,iPhone16Pro系列的屏幕将会加大...
中国汽车T10-ICV-CTO研讨会以下简称“C
中国网middot;美丽苏州讯5月27日,中国汽车T10-ICV...
震动金融圈!首只银行理财产品不赚钱不收管理费
招银理财发行的一只类公募基金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该产品为招卓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