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依托5G通信网络,“生态大脑”精准实现大气污染排查;在上海,土壤污染防治“一网统管”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在河南,“5G+智慧黄河”项目构建了覆盖广泛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

12月5日,2023世界5G大会分论坛“5G与绿色环保论坛”在郑州举行。论坛以“5G赋能环保 守护青山绿水”为主题,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就5G助力生态保护、5G增效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未来环保建设问题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大数据的强力支撑下,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为5微克/立方米到56微克/立方米,开闭幕式当天PM2.5浓度分别为5微克/立方米和9微克/立方米。”以北京冬奥会举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融合大气环境观测、污染排放清单、数据模式模拟等手段,可对各项减排措施成效进行量化评估,从而有效实现大气污染防治。
河南是国家粮食核心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是黄河流域主要沿线省份,且位于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全国生态环境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李维群介绍,近年来,河南依托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建设生态环境数据中台、生态环境信息服务门户等8个体系,以推动生态环境信息整合共享、协同管理、智能服务,努力实现污染管控科学化、环境评估智能化、企业监管精细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在论坛上表示,目前,生态环保工作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攻坚期,也是向科技要生产力的关键期,从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三水统筹”角度出发,还需要5G等现代数字技术赋能监测、预警、治理平台的搭建与维护。
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建议,自然保护行业应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依托技术手段提升保护水平。同时将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等各细分领域的基础设施打造成共建共享的数字平台,以降低数字基础设施部署的难度和成本,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更高效保护。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养老投资基金为什么是FOF
岁月匆匆。在人生长河中,我们常常被时间裹挟着奔跑,往往忽略了对未...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我国数字经济规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以下称《报告...
发布“352”服务蓝图中国太保升级大健康战略
竞逐大健康市场,不少机构已经提前布局抢占赛道,打造未来发展第二曲...
iPhone16Pro系列确认6.3/6.9英寸
,此前已经有多方传闻称,iPhone16Pro系列的屏幕将会加大...
中国汽车T10-ICV-CTO研讨会以下简称“C
中国网middot;美丽苏州讯5月27日,中国汽车T10-ICV...
震动金融圈!首只银行理财产品不赚钱不收管理费
招银理财发行的一只类公募基金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该产品为招卓价...